亲爱的家长朋友们:
过年好!
日迈月征,朝暮轮转。浓郁的年味逐渐散去,春暖花开,万物复苏,气温逐渐回升,到了细菌、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迅速繁殖的时期,也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。返校的“集结令”即将吹响,为了预防校园传染病的发生和聚集,保护学生和家长们的身体健康,未央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分享以下春夏季常见传染病预防小知识,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。
流行性感冒
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,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其潜伏期短,通常为1-3天;传染性强、传播速度快,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,即病毒可通过病人咳嗽、打喷嚏等方式传播给健康人,此外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、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。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鼻涕、痰和唾液中,流感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,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。
预防措施
1.接种流感疫苗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。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,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,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。
2.加强身体锻炼,开展户外活动,增强个人体质,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增减衣物,避免受寒或大量出汗导致免疫力下降。
3.在流感流行季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。老年人、儿童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地方等。
新冠病毒感染
目前,我国本土病例中新冠病毒的JN.1变异株已经成为优势的流行株,感染病例主要是以轻型为主,症状与其他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基本相似,包括发热、咽干、喉咙痛、咳嗽、浑身酸痛、疲惫等感冒症状,有的患者会失去味觉和嗅觉。随着春节前后人员跨区域流动和人群聚集性增多等因素影响,预计新冠疫情将逐步上升。
预防措施
与预防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一样,建议个人保持良好卫生习惯,科学佩戴口罩,及时接种疫苗,坚持规律作息,保证健康饮食,提高机体免疫力。
水痘
水痘是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人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常见于幼儿,全年均可发生,但以冬春季最为常见。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,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衣服、用具等传播。病毒存在于患者上呼吸道和疱疹液中,发病前1-2天至皮疹完全结痂为止均有传染性。该病为自限性疾病,预后良好,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。
典型症状
主要表现为分批次出现的皮肤粘膜的斑疹、丘疹、疱疹及结痂,可伴有发热、头痛、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。成人主要因潜伏于体内的病毒再次激活而患带状疱疹,临床特征主要是沿身体单侧感觉神经相应皮肤节段出现成续的疱疹,常伴局部神经痛。潜伏期一般为10-21天,平均14天。
预防措施
1.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、最经济的预防措施,建议儿童、青少年尽早接种水痘疫苗。
2.房间定时开窗通风,尽可能的让阳光照射,对接触水痘疱疹液的衣服、被褥、毛巾、敷料、玩具、餐具等,根据情况分别采取洗、晒、烫、煮、烧消毒,且不与健康人共用。
3.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,避免与患病儿童接触。确诊的患儿要在居家休息,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,隔离期至全身皮疹结痂脱落后满3天。
流行性腮腺炎
流行性腮腺炎,即流腮,俗称“痄腮”,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本病全年均可发病,以冬、春季高发,主要发病人群为15岁以下人群,其中5-9岁儿童发病率最高,成人也可发病。幼儿园、小学和中学是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主要发生场所,主要经呼吸道传播,也可以通过被感染者唾液、尿液等污染的衣服、玩具或公共用具间接传染,患过流腮的人一般不会二次感染。
典型症状
大多数患儿最早出现耳下肿大和疼痛的症状,通常为一侧或两侧耳垂根部肿大,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,以耳垂为中心,向前向下向后弥漫性肿胀,并有明显的压痛。在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,疼痛加重。少数患儿在腮腺肿大1-2天前可出现发热、头痛、无力、食欲缺乏等全身不适症状,继而出现腮腺受累肿大,颌下腺或舌下腺亦可以受累,整个病程约1-2周。此外,病毒也可侵犯其他的腺体组织和器官,可伴有严重并发症,如脑膜炎、心肌炎、卵巢炎或睾丸炎等。
预防措施
1.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是预防流腮最经济、最便捷、最有效的方法。18-24月龄的儿童可以免费接种一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疫苗(麻疹-腮腺炎-风疹联合疫苗),但接种一剂次的防病效果有限,推荐适龄儿童入学前再次接种一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疫苗。
2.流行高峰期应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,不与腮腺炎儿童接触。对患儿用过的食具、毛巾等应煮沸消毒。对接触过传染期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易感者(既往未患病或未接种过疫苗者)要密切观察。一旦发现孩子出现疑似流腮症状,应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3.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做到“四勤一多”:勤洗手、勤通风、勤晒衣被、勤锻炼身体、多喝水。
4.合理睡眠,充足休息,科学饮食,加强锻炼,增强自身免疫力。
麻疹
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5岁以下幼儿发病率最高。全年均可发病,冬春季节多发,3-5月为发病高峰。传染力极强,病毒存在于眼结膜、鼻、口、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,通过喷嚏、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,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。
典型症状
早期出现发热、咳嗽、流鼻涕、打喷嚏、眼结膜充血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,病程第2-3天口腔颊黏膜见到麻疹黏膜斑(Koplik 斑),第3-5天开始出现红色斑丘疹,疹间皮肤正常,出疹顺序一般自耳后、面部开始,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,并可累及黏膜,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荻样脱屑,出疹时间一般持续3-5天。
预防措施
1.接种麻疹-腮腺炎-风疹联合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佳手段。
2.患儿需居家隔离。易感儿童避免与急性期麻疹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。
3.注意室内通风换气,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。日常注意个人卫生,勤洗手、勤换衣服等。
风疹
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常见于4-10岁儿童,成人也可发病。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,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冬春季是发病高峰。临床症状轻微,以发热、皮疹及耳后、枕下、颈部淋巴结肿大和疼痛为特征,儿童感染风疹病毒后首先在面部出现丘疹,然后遍及全身。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年人发病初期出现低热,在出现皮疹之前,颈部、耳后出现肿胀或者是上呼吸道感染。
麻疹与风疹的鉴别诊断
预防措施
接种麻疹-腮腺炎-风疹联合疫苗是最佳的预防措施。
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
典型症状
主要表现为呕吐和腹泻,其次为恶心、腹痛、头痛、发热、畏寒和肌肉酸痛等;患儿经常无预兆剧烈呕吐,呕吐物有感染性;粪便多为黄色稀水便,也有感染性;儿童感染主要表现为呕吐,成人则以腹泻为主。
预防措施
1.目前针对诺如病毒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和疫苗。患儿需要居家休息,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72小时后再回归校园。
2.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。食物蒸熟煮透,特别是海鲜水产类食物。瓜果蔬菜类食物清洗干净,不吃隔夜饭菜,不喝生水,饭前便后、加工食物前或手被污染后要彻底清洗双手。
3.诺如病毒感染高发期应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,做好自身防护,加强体育锻炼,作息健康规律。
4.孩子呕吐、腹泻后,需要使用含氯消毒剂及时对污染物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,消毒时家长也要佩戴口罩和手套,做好个人防护,并记得开窗通风。
手足口病
手足口病是由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,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,其中主要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(CoxA16)和肠道病毒71型(EV71)最为常见。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,全年发病,春夏季高发。传播途径多,主要通过“人传人—人传环境—环境再传人”的方式不断地传播,以手-口(粪-口)传播、皮肤粘膜等密切接触传播为主,间接接触等亦可造成传播(接触门把手、衣物、食具、玩具等),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(如打喷嚏)传播。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,但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均无交叉免疫。
典型症状
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多为2-10天,平均3-5天,病程一般为7-10天。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,以手、足、口腔、臀部等部位的疱疹或斑丘疹,口腔黏膜疱疹或溃疡及发热为主要症状,可伴有或不伴有咳嗽、流涕、食欲减退、呕吐等症状;少数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肌肉痉挛、精神差或心肌炎、肺水肿、膜脑炎等症状,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,易导致死亡。
Tips:疱疹性咽峡炎:与手足口病相似,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,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、咽痛、口痛、咽峡部疱疹等。一般1-2天就能好转,家长需做好对症处理,如发现病情加重,及时就医。
预防措施
1.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,居室要经常通风,勤晒衣被。可使用84 消毒液,按照“浸、洗、擦、洒、泼”五步法做好日常消毒工作。
2.饭前便后、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孩子及时洗手,保持手卫生,正确做好“七步洗手法”。
3.要保证幼儿的饮食卫生,做到喝开水、吃熟食、
4.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勤换衣服、勤剪指甲。
5.手足口病流行期间,不带儿童到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,避免接触患病儿童。
6.若孩子出现发热、皮疹等相关症状,要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。诊断为轻症的患儿可以不必住院,但需要居家隔离2周;住院治疗的患儿在出院后需要再居家隔离1周。
7.倡导6月龄-5岁的易感儿童尽早完成全程2剂次的EV71疫苗接种,预防EV71型手足口病,减少手足口病重症、死亡病例的发生。